近日,北京市出臺《農村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技術規范》,根據新標準建設的人工濕地可以每天多次調整水位,讓濕地“呼吸”起來,將空氣中的污染物“富集”在濕地的填料中,實現“吸霾”功能。據北京市質監局介紹,新標準的施行意味著利用人工濕地進行污水處理的技術在北京已成熟,可以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
北京出臺治水新標 污水處理系統可“吸霾”
《農村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技術規范》將于今年4月1日施行,根據新標準建設的人工濕地將可以“呼吸”起來,將空氣中的污染物“富集”在濕地的填料中,實現污水處理系統的“吸霾”功能。目前,北京230個村莊的治污已完成,今年北京市將解決300個左右村莊的污水收集、處理問題。
污水處理站就是濕地公園
據北京市質監局介紹,新標準的施行意味著利用人工濕地進行污水處理的技術在北京已成熟,可以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一個污水處理站就是一個鄉村濕地公園。”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說,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多建立在村民居住場所周圍,利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不僅可以處理污水,還能為鄉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值得矚目的是,根據新標準建設的人工濕地可以每天多次調整水位,讓濕地“呼吸”起來,將空氣中的污染物“富集”在濕地的填料中,實現“吸霾”功能。同時,濕地中種植的挺水植物具有一定的固碳功能。據測算,每年每公頃濕地可釋放氧氣10噸,吸收二氧化碳13.3噸。按全市郊區300萬常住人口、300萬流動人口計算,總計可建成濕地面積606公頃,每年可釋放氧氣6060噸,吸收二氧化碳8060噸。
此外,采用人工濕地技術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系統,通常一個村莊一年的運行費用僅需幾千元,保證村村“用得起”。在平谷西柏店村,全村一年的污水處理運行費用在2千元左右,而此前采用其他污水處理技術時,村里一年需花費6萬元到污水處理中。
230個村莊治污已完成
從市水務局獲悉,目前北京全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已有1000余處,但部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處于“曬太陽”狀態,北京市農村地區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基礎仍然薄弱。
第二個三年行動方案計劃將解決760個村莊的污水收集、處理問題。截至目前,已完成230個村莊的治污,完成2016年工作任務。按計劃,2017年將解決300個左右村莊的污水收集、處理問題。
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市級財政對生態涵養發展區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廠站運營費用予以70%的補貼,發展新區為60%,城市功能拓展區為50%。補貼基數為3元/立方米,不足的部分由相關區、鄉鎮政府統籌解決。(王海亮)